分享好友 发表回复 发表帖子 社区首页 社区列表 频道列表

[高级技术] 电影摄影和电视剧摄像的区别有哪些?

楼主 cnrft02809

作者:孙明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


国内电影银幕总数仅次于美国和印度,居世界第三,观影人数大幅度提高,中国电影市场连续5年保持30%的增长速度,票房超过100亿以上。同时电视剧已经成为我国广大群众业余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电视剧的制作,播出时间占各级电视台最大份额。

在英文里,照相机,电影摄影机和电视摄像机都是camera,cameraman则泛指使用摄影机的人。而在我国有把它们分开的习惯。本文主要讨论影视剧的范围,电影摄影主要指故事片摄影,纪录片科教片动画片等其它片种摄影不是本文探讨范围,电视摄像主要指的是电视剧的摄像师,和其他电视节目的摄像不同。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像的区别。


一、播放终端和观赏条件不同
电影诞生一百年以来它的放映技术还是,把光投射到白色银幕上,利用银幕的反光呈现画面。现在数字放映的增加,不再是拷贝的放映,改为投影的方式,但银幕没有改变,还是反射形成画面。这就要求银幕反光亮度和放映灯的亮度达到标准并且保持稳定。电影的放映要求环境亮度越暗越好。而电视的接收终端是电视机,无论是以前的CRT显像管电视,还是如今的液晶电视,电视机都是电子信号的发光体,电视系统的发送端把景物的各个微细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顺序传送。在接收端按相应的几何位置显现各微细部分的亮度和色度来重显整幅原始图像。它的屏幕亮度是比较高的,并且以家庭为主观看的条件,电视画面都要适应家庭相对明亮的环境。两者不同的接收终端以及观赏环境,决定两者对于画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电影画面讲究层次的把控,胶片拍摄有个重要理论就是趾部层次(相对比较暗的部分)的把握,许多电影摄影师都会在这方面有设计。这种对于暗部层次的重视是基于电影黑暗的观看环境,才能欣赏到这一部分的细节。如果放在电视播出,很难看到这一部分的细节。影片《天堂岁月》的摄影师阿尔芒都,影片以舒缓的格调,油画式的构图和色调,准确捕捉了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田园风味。影片拍摄时,特意选取黄昏和傍晚时刻拍摄,利用胶片特性记录了从亮到暗的层次,创造了著名的魔幻时刻拍摄时间,影片大量展现了太阳下山前后特别是傍晚阶段的画面,摄影师也因画面富有特点而获得当年第51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这种讲究明暗层次的画面在影院里体现的较为明显,如果在电视上播出,效果则会大打折扣。电影的观赏环境决定在暗部细节的追求。1995年大卫·芬奇的电影《七宗罪》里,在这部出色的惊险悬疑影片里,摄影师(DariusKhondji)大流士·康吉营造了一个黑暗的悲观视觉世界。影片里画面以低调为主,围绕主题创作出不同的阴暗环境,同时利用灯光等高亮度光源增加画面的亮度分布,摄影师又利用胶片冲洗的留银做法,使得拷贝上的密度增加,使得画面的黑色显得更加凝重有力,对于主题的渲染也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些创作手法,对于电影黑暗观看环境来说,是非常出色的表达方式。如果把这种创作放到电视的观看环境,细节不容易分辨,而过于低调的画面也会造成视觉的压力。

而电视的相对明亮的观影环境,使创作者把注意力放在画面亮度的记录上,对于层次把握没有电影那么丰富,从某种角度上来讲,电视画面的层次是少于电影的,人眼在相对明亮的环境观看事物,对于暗部层次感受力降低许多。同时电视的信息量要求更加直观,所以电视剧的拍摄要把握好亮度相对比较正常的范围,就是人眼最舒服的亮度范围,和电影追求层次最大化不同。如果电视摄像师过于追求暗部层次,追求所谓的电影效果,会带来观影的视觉压力。在韩国生产的电视剧里,《大长今》到《看了又看》还有《检察官公主》许多画面就是以明亮为主,光线造型或许不够那么风格,但是足以让观众看的比较舒服。电视剧影像相对强调观看舒服的概念。

二、电影电视播放面积的影响
两者在接收终端的另一个区别,就是电影银幕和电视屏幕的面积巨大差别。普通电影银幕面积有几十平方米,而IMAX巨幕影院则有几百平方米,中国电影博物馆的IMAX 巨幕影院达到567平方米。电视一般是以英寸换算,家庭使用一般不会太大,虽然有观看距离关系,但是和电影观看的视野区别很大。电影观赏追求现场亲临感,让观众仿佛在一个真实的环境感受画面和故事。银幕大的技术比较容易造成观众的真实感受,视野比电视要大许多,在这样的面积下,也容易感染观众。在影院看电影和在电视里获得的情绪感染是有很大差别的。现在更多的人追求在影院的观赏感受,例如最近重新包装成3D的《泰坦尼克》又在国内掀起观影热潮,体验3D效果,同时观众还是追求大银幕的效果。截止到2012年5月3日,《泰坦尼克》累计超过9亿人民币,票房说明银幕的魅力,逐渐成为大家观赏影片的推动力量。

同时面积大,观众要求也高,电影创造者拍摄的标准也不一样,对于造型的考虑,光线的使用,氛围的营造,都要求较高的水准,而电影里运动镜头的使用也比电视更具有实际的位移感受。所以电影从一开始就重视环境的表达,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作品《放大》《红色沙漠》)曾经说过“没有我的环境就没有我的人物”。创造者对于场景的选择往往很费周折。

不是电视剧不进行影像的刻意追求,而是相比较电影而言,电视的以英寸为单位的面积,造型的感染力会减弱一些。所以电视剧的画面更多关注在被摄物的重点上——人脸,看清表情,成为电视剧主要的表达方式。观众的注意力更多放在演员的身上,是谁?讲什么台词?所以电视剧更多的突出了灯光的作用,通过灯光把演员变漂亮,灯光主要目的针对的是人脸,而电影一定会考虑环境的构成。最近热播的《甄煨传》,人物强调造型好看,光线唯美,这种整体的漂漂亮亮是电视剧的特点,也正是电视剧的要求。

三、创作成本和拍摄周期影响结果
拍摄周期对于两者创作影响也很大。一般电影拍摄周期是45—6O天,资金充裕的可以到90天以上,往往是拍摄成本决定拍摄周期。而对于国内电视剧现状来说,基本是3天一集,也就是30集的电视剧需要9O天完成。虽然也有不同,但大都是这样的拍摄进度。而电影的长度基本为90分钟,拍摄周期需要两个月,电视剧完成9O分钟,也就是两集的量,大概需要六天的时间。两者完成同样长度的作品,时间相差将近十倍,在这样的前提下,电影和电视剧所拍摄出来的画面很难达到一致的水准。

电影有充足的时间精雕细刻,时问永远和质量成正比,在镜头设计,色彩运用,运镜调度的创作都有着相对足够的时间来保障创作。电影拍摄也对于各个部门的创作给予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这也是多年电影拍摄留下来的氛围。

电影《十月围城》,香港导演陈德森2004年筹拍,2009年才正式进人实拍阶段。为了还原历史真实感,剧组耗资4300万人民币,以1:1的比例,花了八个月的时间在上海重新修建出了一个1906年的香港中环,总占地面积超过100亩。导演陈德森说“之前无法筹资搭建大场面,是我等待十年才拍这个故事的原因之一。但现在从皇后码头到百花街再到石板街无不一一再现”,从影片的筹备则可以看出电影拍摄时问之长,要求之高,这都对于最终的结果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电视剧鲜有可能在造型上做出高度。当然电视剧也有精致的作品,但对于大部分画面而言,更多的是完成任务,这时候电视剧更多将精力放在故事本身以及演员的表演上,许多电视剧很精彩,更多的源于故事和人物本身,而不是画面的吸引力,例如收视率很高的《潜伏》,是通过精彩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塑造吸引观众,影像的魅力在其中起的作用并不大。特别是摄影棚的搭景拍摄部分,则显得粗糙简单。国内电视剧的创作环境,要求摄像要有很快的反应速度和保障进度的能力,以及充沛的体力应付长时间的工作,使得工作人员也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四、不同艺术形态造就不同创作思维
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电影从默片开始,影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视觉造型一直是电影吸引观众进影院的主要因素。电视起源来自于广播,声音的造型不可忽视,对于许多电视节目例如新闻科教等,从声音也能够获取大部分的信息,电视剧也同样具有声音为主的特点,台词是最主要的。两者在画面声音各有侧重点,这样也就影响了前期创作的不同。看电影这个“看”字很重要,场景选择很关键,更强调镜头的运动,最近上映的电影《黄金大劫案》里,镜头运动加上场面调度运用的非常广泛,即体现了环境的多变,也形成流畅的镜头语言,增强了视觉的丰富性,带来了观影的愉悦感受。所以电影要强调动感,同时运动也是影视语言区分其它平面艺术主要的表现手段,电影又能很好的把空间这个概念进一步深化。电视剧相对而言,运动感弱一点,有创作周期的影响,也有电视自身艺术表达的侧重点不同,所以电视里静止画面相对较多,许多以家庭伦理为主的韩剧,甚至很少看到镜头的运动,但这并不妨碍取得不错的收视率。这就是电影电视分属于不同的艺术载体,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很多电视剧盲目追求电影的拍摄手法,为了强调运动感,几乎每个镜头都在运动,反而没有帮助观众对于故事的理解,某种程度上破坏了观看的节奏。运动镜头一定要有它的契机,和场面凋度结合起来才更显的流畅。也有的电视剧画面追求大的光比,形成较大反差,黑区面积过多,带来视觉的不舒服。电影电视应该有合适自己的创作规律,不能混为一谈,要找出准确的拍摄技巧和方法。

五、受众不同带来的影响
电影电视发展到今天,分别拥有自己的观众群体。电影观众在中国相对年轻化一些,25-4O岁之间是电影的主要受众,观众的年轻化决定着题材的变化,电影题材也越来越多追寻适合年轻人的特点,画面造型越来越丰富,剪接节奏越来越快,运动镜头也越来越多。观众对于影像的接受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高,早期一个电影的镜头平均数量也由以前的400-500个镜头,逐渐越来越多,《谍影重重3》则平均4秒一个镜头。镜头数目的增加,体现了节奏的加快,同时也是与观众互动的结果。观众的年轻化也让电影节奏加快有了很好的支点。

国内的电视观众,还是以家庭为基础,年龄平均覆盖面更加广泛,所以电视剧的镜头数目就不会像电影那么多,节奏也要考虑家庭受众,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影像产品是为受众服务,不同的受众年龄,也自然会有不一样的创作规律。所以电视剧许多画面更显得“正常化”一些,不像电影做的有些很是极致。例如《让子弹飞》,镜头角度丰富,运动频率快速,剪接节奏增强,有着导演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电影的视听特色。2012年初北京台播出的浪漫爱情轻喜剧《林师傅在首尔》影调比较讲究,同时按照电视剧的创作规律拍摄,画面整齐干净,人物突出,有着相对舒服的视觉感受。有了不同的受众,也就有了不同的题材,家庭的观众群体,自然需要适合大众的故事内容,家庭伦理,邻里纠纷,社会热点等,题材同时又会影响创作方式。所以电视剧内容又决定了影像一定要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接受能力,自然也就不会做的非常极致。

电影电视都是靠影像表达,有许多共同点,但是从本体到技术层面,又有着不同的创作规律,需要了解两者的不同,才能找出各自不同的语言,也就找出适合自己的拍摄方式。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