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初见·故交
承蒙厂长关照,我有幸成为业内第一批EDGE试用者。经过一段时间试用,我把心得汇总成这篇《EDGE上手记》与各位同行分享。
开篇之前先扯点闲白。卓曜创建之初,我在展会与厂长相识,当时卓曜刚发布第一代摄影机。那之后我一直有关注卓曜的发展,但真正成为其用户已经是Terra时期。我们干剧组的摄影师自己买摄影机的不多,进组都是租机器,偶尔碰到无预算的项目(公益或毕设之类)就找人借机器。我可能脸皮比较薄吧,借了几次就不好意思了,于是打算自己备一台4K机。当时在各品牌里选了一下,最后选了Terra,主要还是从性价比考虑。影视项目对机器的核心需求其实就两条:画质、稳定性。至于其他的,都可以相应妥协。当年彼得杰克逊拿RED原型机拍出了震惊业界的样片,还有狄金斯拿艾丽莎Mini LF工程机拍了《1917》,都是很好的例证。
这里有必要先声明一下,我对机器的认知基于我的职业习惯,所分享的心得也仅代表我个人的喜好和判断。我的关注点主要在剧组应用。单兵团队(个人用户)或手持稳定器之类的应用不是我的强项,照顾不到之处先说声抱歉。单兵应用的内容,请大家关注有风老师(公众号:AgileBox)。
EDGE上手我会从四个方面来谈。分别是:初步印象、硬件和操控、性能和固件、最后是总结。本章是初步印象。
初见
去年看EDGE发布会时,我已对这台机器有了基本了解。心想这应该是台适合我的机器,因为我并不太喜欢模块化的设计,想必很多剧组摄影师也会有同感。像Terra和MAVO要使用SDI输出还必须安装后背,仅这点就不符合我的工作习惯。这回好了,终于要出“一整坨”的机器了,于是心怀期待。从渲染图看,感觉EDGE的大小应该跟艾丽莎Mini差不多。像我们这些干胶片出道的前浪,对数字机的体积和重量是无感的,因此我并没在意EDGE的尺寸。
4月的某天,EDGE的包裹寄到了,公司小伙伴蜂拥过来围观。当EDGE从层层泡沫里被取出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叫道:卧槽,这么小啊!
要不说美图不可信呢。EDGE真机比图上看起来小了好多。之前以为跟艾丽莎Mini差不多大,结果完全估计错了。在拿到机器的大半天时间里,我们根本没正经开过机,因为大家在兴致勃勃地轮流把玩这个小机器,或者说轮流“盘它”。其间不同声调的卧槽此起彼伏。
这就是初见EDGE的情景。在第一天的所有印象里,EDGE的体积成为我印象最深的部分,甚至冲淡了我对它功能和颜值的关注。放几张图片,大家感受一下它到底有多小。
图 | 一台能把玩于手上的全功能8K摄影机。
图 | 我说“盘它”算恰如其分吧。
图 | EDGE和MAVO LF的俯视比较。能看到EDGE明显比MAVO LF短了一截。(因为EDGE是全功能机器,因此MAVO要装上后背进行对比才公平。)
图 | EDGE和MAVO LF的侧面对比。EDGE只比MAVO高出了少许。
图 | 重量对比。EDGE只比MAVO LF重了40克。(卓曜技术员说,我手上这台样机稍微重一点,量产机不到1.6Kg,也就是比右边的MAVO LF还轻。)
图 | 前脸对比。一个瘦脸一个胖脸,旗鼓相当。
说完体积,接下来聊下EDGE的机体结构。
EDGE前脸盖和上盖及右侧盖是碳纤材质,其余外壳是铝合金。碳纤部分主要是为了减重,同时也兼顾美观。碳纤外壳得以运用,是因为EDGE的“骨骼架构”跟MAVO已经不一样了。Terra和MAVO是“外骨骼架构”,而EDGE是“内骨骼架构”。所谓外骨骼,意思就是机壳本身就是受力材质(铝合金之类),内部电路固定在机壳内侧,机壳拼装起来成为一个坚固的受力体。外骨骼的优点是机壳上可以开螺丝孔装附件。但它的缺点是比较重,因为要受力,壳壁就不能薄。
内骨骼架构则是机内有一个“主机架”(或者叫龙骨),电路固定在机架上,外壳也固定在机架上。这样外壳就不承担受力的任务,因此可以用轻质材料比如塑料之类。内骨骼结构的好处是能降低整机体积和重量(壳壁可以轻且薄)。艾丽莎Mini就是最典型的内骨骼结构,所以它能用全碳纤外壳。但碳纤是不能开螺丝孔的,装附件的螺丝其实是拧在内部的主机架上。
图 | 前脸上沿和侧沿的那几个1/4螺丝孔,它们排列在同一平面上。那个平面就是内部主机架最坚固的“基础面”。影像传感器和KineMount这些精密组件就安装在基础面上。
但EDGE并不是百分百内骨骼结构。它是两种结构的混合体,前半部分(电路集中区域)是内骨骼结构,所以外壳是碳纤。后面的电池扣板是受力件,必须是外骨骼才能胜任。总体而言,EDGE的机体设计很巧妙地平衡了减重和受力的需要。在这么小的机身里塞进了摄影机的所有组件,而且还实现了双卡槽,堪称工业设计的杰作。荣获德国iF设计奖也是实至名归。
图 | 后部电池扣板组件(铝合金材质)同时也是外骨骼的一部分。它在内部与主机架相连,形成完整闭合的机身受力结构,同时还起到固定XLR音频组件和I/O组件的作用。
关于碳纤稍微补充一点内容。大家看照片有没有发现碳纤的表面挺“圆润”的,还稍微有点起伏,不像金属件那么平直。这是因为碳纤件的制造工艺叫手糊成型。你没看错,就是人手一件件糊出来的。既然是“手办产品”就不可能像CNC件或者注塑件那么精密。每个碳纤件的尺寸和平整度是存在一点差异的(虽然很微小),而且表面纹理也不尽相同,这就是碳纤件的缺点。但瑕不掩瑜,碳纤的优点更多,所以我们才会在这么产品上看到碳纤的应用。
故交
前面说第一天大家都在盘EDGE,这种情况在之前的摄影机是没出现过的。直男对小巧的精密器械都缺乏免疫力,我也不例外。但有趣的是,盘着盘着我竟心生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就像宝玉说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去年EDGE发布之后,很多卓曜用户就说,这不就是KineMAX的回归吗。的确,EDGE后部的I/O排列跟KineMAX很像,有种一脉相承的感觉。而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卓曜的第一代摄影机KineRAW S35就是双卡槽的,那可是10年前的机器了。这么看来,EDGE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卓曜对初心的回归。所以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不完全是爱令智昏哈哈。
我们这些在行业混久的老油条,摄影机对我们而言早已是养家糊口的工具。对摄影机爱不释手的记忆,已经是十多年前遇到RED ONE的旧事了。那时还是数字电影风起云涌的特殊时期,再后来各种机器纷至沓来,慢慢也就审美疲劳。结果没想到,这次拿到EDGE竟然又有当年一见倾心的感觉。
本章内容就这些了。不过,内什么,结束前顺带聊下EDGE咕咕的事。的确,大家等EDGE等得那叫一个久。不知不觉距离发布会已经一年多。虽然现在已经可以下单,但大批量发货没准还得再等一阵。听说厂长为此还在“我是鸽首”比赛中夺冠了。在未收到EDGE之前,我的心态跟大家是一样的,心想什么高精尖的东西要磨叽这么久?但当我拿到EDGE后,我就完全明白了其中缘由。原因就是厂长太乐观,以为半年就能完善EDGE。要知道EDGE并不是MAVO LF的升级版,它是全新设计并且更精密的机器,哪里是Terra升级到MAVO这么简单。虽然咕了这么久,但我相信等你拿到EDGE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所有等待都是值得的。大家喜欢用“挤牙膏”戏谑某些友商的产品更新,照此说法,这次卓曜的牙膏就是射出来的,而且一口气射了好多。
好了,下一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