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发表回复 发表帖子 社区首页 社区列表 频道列表

测评:卓曜Kinefinity EDGE 8K上手记

精华31492
第一章  初见·故交

承蒙厂长关照,我有幸成为业内第一批EDGE试用者。经过一段时间试用,我把心得汇总成这篇《EDGE上手记》与各位同行分享。

开篇之前先扯点闲白。卓曜创建之初,我在展会与厂长相识,当时卓曜刚发布第一代摄影机。那之后我一直有关注卓曜的发展,但真正成为其用户已经是Terra时期。我们干剧组的摄影师自己买摄影机的不多,进组都是租机器,偶尔碰到无预算的项目(公益或毕设之类)就找人借机器。我可能脸皮比较薄吧,借了几次就不好意思了,于是打算自己备一台4K机。当时在各品牌里选了一下,最后选了Terra,主要还是从性价比考虑。影视项目对机器的核心需求其实就两条:画质、稳定性。至于其他的,都可以相应妥协。当年彼得杰克逊拿RED原型机拍出了震惊业界的样片,还有狄金斯拿艾丽莎Mini LF工程机拍了《1917》,都是很好的例证。

这里有必要先声明一下,我对机器的认知基于我的职业习惯,所分享的心得也仅代表我个人的喜好和判断。我的关注点主要在剧组应用。单兵团队(个人用户)或手持稳定器之类的应用不是我的强项,照顾不到之处先说声抱歉。单兵应用的内容,请大家关注有风老师(公众号:AgileBox)。

EDGE上手我会从四个方面来谈。分别是:初步印象、硬件和操控、性能和固件、最后是总结。本章是初步印象。


初见

去年看EDGE发布会时,我已对这台机器有了基本了解。心想这应该是台适合我的机器,因为我并不太喜欢模块化的设计,想必很多剧组摄影师也会有同感。像Terra和MAVO要使用SDI输出还必须安装后背,仅这点就不符合我的工作习惯。这回好了,终于要出“一整坨”的机器了,于是心怀期待。从渲染图看,感觉EDGE的大小应该跟艾丽莎Mini差不多。像我们这些干胶片出道的前浪,对数字机的体积和重量是无感的,因此我并没在意EDGE的尺寸。

4月的某天,EDGE的包裹寄到了,公司小伙伴蜂拥过来围观。当EDGE从层层泡沫里被取出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叫道:卧槽,这么小啊!

要不说美图不可信呢。EDGE真机比图上看起来小了好多。之前以为跟艾丽莎Mini差不多大,结果完全估计错了。在拿到机器的大半天时间里,我们根本没正经开过机,因为大家在兴致勃勃地轮流把玩这个小机器,或者说轮流“盘它”。其间不同声调的卧槽此起彼伏。

这就是初见EDGE的情景。在第一天的所有印象里,EDGE的体积成为我印象最深的部分,甚至冲淡了我对它功能和颜值的关注。放几张图片,大家感受一下它到底有多小。


图  |  一台能把玩于手上的全功能8K摄影机。



图  |  我说“盘它”算恰如其分吧。




图  |  EDGE和MAVO LF的俯视比较。能看到EDGE明显比MAVO LF短了一截。(因为EDGE是全功能机器,因此MAVO要装上后背进行对比才公平。)




图  |  EDGE和MAVO LF的侧面对比。EDGE只比MAVO高出了少许。




图  |  重量对比。EDGE只比MAVO LF重了40克。(卓曜技术员说,我手上这台样机稍微重一点,量产机不到1.6Kg,也就是比右边的MAVO LF还轻。)



图  |  前脸对比。一个瘦脸一个胖脸,旗鼓相当。



说完体积,接下来聊下EDGE的机体结构。

EDGE前脸盖和上盖及右侧盖是碳纤材质,其余外壳是铝合金。碳纤部分主要是为了减重,同时也兼顾美观。碳纤外壳得以运用,是因为EDGE的“骨骼架构”跟MAVO已经不一样了。Terra和MAVO是“外骨骼架构”,而EDGE是“内骨骼架构”。所谓外骨骼,意思就是机壳本身就是受力材质(铝合金之类),内部电路固定在机壳内侧,机壳拼装起来成为一个坚固的受力体。外骨骼的优点是机壳上可以开螺丝孔装附件。但它的缺点是比较重,因为要受力,壳壁就不能薄。

内骨骼架构则是机内有一个“主机架”(或者叫龙骨),电路固定在机架上,外壳也固定在机架上。这样外壳就不承担受力的任务,因此可以用轻质材料比如塑料之类。内骨骼结构的好处是能降低整机体积和重量(壳壁可以轻且薄)。艾丽莎Mini就是最典型的内骨骼结构,所以它能用全碳纤外壳。但碳纤是不能开螺丝孔的,装附件的螺丝其实是拧在内部的主机架上。


图  |  前脸上沿和侧沿的那几个1/4螺丝孔,它们排列在同一平面上。那个平面就是内部主机架最坚固的“基础面”。影像传感器和KineMount这些精密组件就安装在基础面上。


但EDGE并不是百分百内骨骼结构。它是两种结构的混合体,前半部分(电路集中区域)是内骨骼结构,所以外壳是碳纤。后面的电池扣板是受力件,必须是外骨骼才能胜任。总体而言,EDGE的机体设计很巧妙地平衡了减重和受力的需要。在这么小的机身里塞进了摄影机的所有组件,而且还实现了双卡槽,堪称工业设计的杰作。荣获德国iF设计奖也是实至名归。


图  |  后部电池扣板组件(铝合金材质)同时也是外骨骼的一部分。它在内部与主机架相连,形成完整闭合的机身受力结构,同时还起到固定XLR音频组件和I/O组件的作用。


关于碳纤稍微补充一点内容。大家看照片有没有发现碳纤的表面挺“圆润”的,还稍微有点起伏,不像金属件那么平直。这是因为碳纤件的制造工艺叫手糊成型。你没看错,就是人手一件件糊出来的。既然是“手办产品”就不可能像CNC件或者注塑件那么精密。每个碳纤件的尺寸和平整度是存在一点差异的(虽然很微小),而且表面纹理也不尽相同,这就是碳纤件的缺点。但瑕不掩瑜,碳纤的优点更多,所以我们才会在这么产品上看到碳纤的应用。


故交

前面说第一天大家都在盘EDGE,这种情况在之前的摄影机是没出现过的。直男对小巧的精密器械都缺乏免疫力,我也不例外。但有趣的是,盘着盘着我竟心生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就像宝玉说的:“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去年EDGE发布之后,很多卓曜用户就说,这不就是KineMAX的回归吗。的确,EDGE后部的I/O排列跟KineMAX很像,有种一脉相承的感觉。而且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卓曜的第一代摄影机KineRAW S35就是双卡槽的,那可是10年前的机器了。这么看来,EDGE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卓曜对初心的回归。所以啊,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也不完全是爱令智昏哈哈。

我们这些在行业混久的老油条,摄影机对我们而言早已是养家糊口的工具。对摄影机爱不释手的记忆,已经是十多年前遇到RED ONE的旧事了。那时还是数字电影风起云涌的特殊时期,再后来各种机器纷至沓来,慢慢也就审美疲劳。结果没想到,这次拿到EDGE竟然又有当年一见倾心的感觉。

本章内容就这些了。不过,内什么,结束前顺带聊下EDGE咕咕的事。的确,大家等EDGE等得那叫一个久。不知不觉距离发布会已经一年多。虽然现在已经可以下单,但大批量发货没准还得再等一阵。听说厂长为此还在“我是鸽首”比赛中夺冠了。在未收到EDGE之前,我的心态跟大家是一样的,心想什么高精尖的东西要磨叽这么久?但当我拿到EDGE后,我就完全明白了其中缘由。原因就是厂长太乐观,以为半年就能完善EDGE。要知道EDGE并不是MAVO LF的升级版,它是全新设计并且更精密的机器,哪里是Terra升级到MAVO这么简单。虽然咕了这么久,但我相信等你拿到EDGE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所有等待都是值得的。大家喜欢用“挤牙膏”戏谑某些友商的产品更新,照此说法,这次卓曜的牙膏就是射出来的,而且一口气射了好多。

好了,下一章见。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作者  |  梁湛


第二章   硬件·操控

上一章我谈了第一天上手EDGE的印象。印象四个字:爱不释手。这章我具体分析一下EDGE的硬件。之前说过,EDGE不是MAVO LF的升级版。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EDGE在基本的设计思维上跟MAVO LF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另一个全新体系。新体系自然会带来硬件上的很多新变化,下面说一下EDGE机身上显著的新变化。

新1.  一体化全功能

所谓一体化,是指摄影机机身就已经具有完整的功能,或至少具备最核心的功能组件。例如阿莱ALEXA系列或索尼威尼斯和FX9这类摄影机就是一体化摄影机。而与之对应的就是“模块化摄影机”,像RED的大部分摄影机就是模块化。卓曜的Terra和MAVO也是模块化。模块化最大的优点是能适应不同的使用者以及不同的应用场景。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通途(或消费能力)进行组件搭配,比较灵活。但模块化的缺点也在于模块化本身,各模块之间是“活连接”,因此连接可靠性和稳定性就容易出问题。(不是说模块化就肯定不稳定,只是模块化需要投入更多研发精力去解决稳定性的问题。)

在我看来,一体化和模块化是摄影机的两种“基本路线方针”。路线不同,所发展出的硬件和配件就会相去甚远。这也就说明EDGE的定位跟Terra/MAVO是不一样的。(后面会陆续谈及定位的话题)

我认为一体机至少应该有的“核心组件”:
   1. V口电池扣板(影视用户必须)
   2. 机身卡槽(不需外接记录仪)
   3. 调参屏(无监视器也可调参)
   4. SDI输出(影视用户必须)

卓曜在Terra之前的机型都是一体机,从Terra开始就变成了模块机。我猜想可能是因为个人用户激增的原因,而模块化的确能很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但模块机对于影视用户其实并不友好,影视用户的需求比较统一(或说单一),一台功能全面性能稳定的一体机就能在各类剧组通吃。这也是我喜欢EDGE的主要原因。


新2.  内置ND

EDGE是卓曜第一款有内置ND的摄影机。这是卓曜一项里程碑式的进步。这块ND的位置位于低通滤镜和感光件之间。任何摄影机的这个空间都很窄,再加上卓曜的KineMount卡口的法兰距仅有15mm,因此留给ND的空间只有几毫米。更具挑战的是,EDGE这块ND不是常见的手动转轮ND,而是电控升降ND。说实话,在看发布会的时候,我就担心卓曜能否做出这么薄的升降ND。卓曜以往的摄影机上从来没出现过电动机械组件,一上来就挑战如此精密的“微机械”,这步子迈得忒大了点吧。

但拿到EDGE之后,这块ND的表现刷新了我对卓曜实力的认知。除了说句卧槽,很难用其他方式表达我对这块ND的好感。下面是ND升降的动图,欣赏一下。


动图  |  ND进入工作位。极具科技感的器材可以用“性感”来形容,EDGE的ND就非常性感。



动图  |  ND离开工作位。



动图  |  ND值按0.03步进。EDGE的ND是可变ND,减光量从2档到7档(密度0.6-2.1),最小步进值0.03(几乎接近无级)。



动图  |  ND值按0.3步进。



这里插个话题。关于内置ND是用液晶还是灰片组,不同摄影师有不同观点。我个人更倾向液晶,因为液晶ND的可用性更好。首先就偏色而言,液晶能做到跟灰片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而且液晶ND能在机内做色偏补偿(电子ND的优势),能做到“零色偏”。而灰片ND仅仅是简单的内置而已,色偏程度完全取决于灰片的品质。其次液晶ND值能做非常细微的步进甚至无级,而灰片组做不到。像威尼斯那种两个灰片轮的组合方式,未来肯定是要淘汰的。因为ND接下来的应用是“ND光圈同步”,也就是所谓的“变景深”。通过光圈和无级ND的联动,在不改变曝光量的情况下改变景深。以后跟焦员除了能跟焦、变焦,还能变景深。


新3.  卓曜小卡

卓曜小卡(KineMAG Nano)是EDGE的另一大亮点。卓曜的存储卡历来都有“便宜大碗”的亲民传统,新的小卡也不例外。除了卓曜自家的原装卡,卓曜还提供“存储卡卡体”。相比MAVO直接插第三方硬盘的方式,EDGE的卡体方式可靠性更高,对使用第三方硬盘的用户更友好。而且卡本身就带一个USB-C口,只需一条USB线就能读取素材,非常方便。


图  |  小卡太香。



图  |  存储卡卡体。装进普通的电脑M.2硬盘,就变成了一张高速存储卡。不要太实惠。




新4.  双卡记录

EDGE双卡槽的一大亮点是支持“双卡同录”,就是说你能同时获得两份一模一样的素材。这个功能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就是针对非常重要的拍摄,例如投资巨大的影视剧戏份(爆破之类无法NG的戏),或者纪录片里某些难以再现的场面。

众所周知在专业照相机上很早就已经有双卡记录,但在摄影机上是近年才陆续出现。而双卡功能对于商业项目是绝对有用的。至此,“一体化”和“双卡”都表现出了EDGE定位于商业应用的明显倾向。


图  |  卓曜小卡使用直接插拔的方式进行装拆,舱盖起保护作用。



新5.  调参界面

如果你是MAVO的用户,一定吐槽过MAVO的调参按钮功能。MAVO的调参方式“独步天下”,跟谁家的都不一样。即便你熟悉艾丽莎的操作,到了MAVO也得进行“再教育”。这其实给很多行业摄影师上手MAVO造成了一定障碍。而EDGE的调参设计选择了“融入主流”。在按键布局和操控上,跟艾丽莎或威尼斯这些主流机器是类似的风格。只要你熟悉任何一款主流机器,就能非常快熟悉EDGE。这又是EDGE定位于商业应用的重要标志。


图  |  调参屏上下的6个按钮功能清晰明了,操作逻辑跟其他主流摄影机一致。



新6.  网线口

EDGE在机身上设置了一个网线口(RJ45)。但绝大多数摄影师和拍摄项目是用不到网线口的。为什么EDGE会弄个网线口呢?回答这问题前,我们先看下网线口是干什么用的。

网线口是与摄影机主板系统连接的数据通信口。你可以用电脑连接这个口读取摄影机内部数据,或对摄影机进行操作,例如改变摄影机的参数设置。所以你把这个口的作用想象成两台电脑的“联机共享”就对啦。在实际应用中有两类场景会用到这个口,一类是远程调参,像广告界很流行的机械臂摄影(MC)。摄影机上了机械臂后,人就不能靠近了,必须远程调参,要么无线要么接网线。另一类场景是摄影机维修,比如机器出了问题,送到维修站,维修师傅会通过网口读取摄影机信息以了解机器的情况。


图  |  标有ETHERNET的就是网线口


其实所有摄影机(摄像机)的主板都有可连接电脑的数据口。只是除了专业摄影机,其他摄影机的数据口并没有放在机身外面。专业摄影机将数据口外置,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为了方便维护。因为专业摄影机几乎是全年无休在工作,因此检修和维护经常会发生。如果每次维护都要先拆机壳才能读数据的话,维护效率就太低了。

看到这明白了吧,数据口不是给你用的,是给维修站和租赁公司用的。阿莱所有机型都有数据口,标识也是ETHERNET,是个多针圆形口。威尼斯的数据口与EDGE的相同,也是个RJ45口。RED Monstro的数据口标识是GIG-E(千兆网的意思)。因此EDGE将数据口外置,不仅是向主流摄影机看齐,更重要是为进入租赁市场做好硬件准备。


新7.  直通式散热

EDGE采用了一种其他摄影机都未用过的散热方式:直通式散热。就是冷风从摄影机底部正下方进入,然后热风从顶部正上方排出。这个方式有点类似艾丽莎散热鳍的散热方式。但不同的是,艾丽莎主机是封闭的,而EDGE则直接让冷风进入主机。也就是说,机顶和机底是贯通的。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非常大胆的设计,优点就是空气流动非常畅通,散热效率高,但同时给防尘防雨带来一定挑战。我相信卓曜肯定在机身内部做了防尘防雨设计。我会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看看EDGE内部防尘防雨的表现。


图  |  EDGE底部为了进冷风的需要,向内缩进一定空间。


以上就是EDGE最显著的7个硬件新特点。这些新特点让EDGE成为功能全面,且对专业摄影师和租赁公司都很友好的摄影机。下面介绍一下EDGE机身上的各种部件和操控按键。


正面



如上图,EDGE正面有KineMount,监视器/EVF接口,镜头控制口(Lens),3.5录音口,内置麦小窗。


其中Lens口是EDGE新增加的接口(取代了MAVO正面的Control口)。这个口用于连接无线跟焦马达,同时它还保留了之前Control口的R/S(录制触发)功能。


左侧面




EDGE主要的操控都集中在机身左侧面。这面主要是调参面板和卡舱。前面介绍过调参界面,EDGE的调参逻辑与各主流摄影机品牌相似,按键功能清晰明了,稍微有点经验的摄影师不需要看说明书就能上手。跟MAVO比简直是个飞跃

那个SSD按键是A/B卡舱的操作按钮,用于选择A/B卡以及录制模式的选择。


接口组





EDGE的接口组按两个纵列排列,这种排列方式也是多数主流摄影机采用的方式。而且接口都是行业标准接口,该有的全都有了

那个3针R/S口在MAVO上没给,这回EDGE给了,可谓善莫大焉呵呵。EDGE的R/S口跟艾丽莎和威尼斯的相兼容,所以你可以把阿莱或索尼的R/S触发线直接怼到EDGE上用,实惠得一批。

说下HDMI。我知道很多同学喜欢HDMI,但对于影视团队而言(至少对我而言),HDMI是一个不可靠且容易出事故的口。EDGE把HDMI口拿掉了,我心里是暗爽的。这一举措也证明了EDGE融入主流的强烈愿望。


后背和顶部





后背的亮点是“双模电池扣板”,这个扣板是卓曜的首创。厂长,赶紧注册丫美国的专利!虽然我没什么机会在EDGE上用BPU电池,但这个扣板的确设计非常巧妙,而且对很多同学会很有用。

顶部两个标准XLR口延续了MAVO后背的音频功能。在EDGE这么小的机身上塞进两个标准XLR,足见EDGE设计之精巧。

以上就是对EDGE基本硬件情况的介绍。从介绍可以看出来,EDGE是一台功能完整且集成度高,同时又符合行业主流标准和操作习惯的商用摄影机。如果你是剧组摄影师,EDGE完全能胜任各类剧组应用。如果你是租赁公司,EDGE也是非常友好的机器。如果你是个人用户,EDGE足够小足够酷,性能碾压各种不服,当然EDGE也不便宜,所以,你懂的。

好了,下一章见。
支持 0 反对 0 回复 举报
第三章  性能·固件


当我们谈论性能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最近苹果M1电脑很火,大家在赞叹M1算力惊人的同时,也注意到如果不使用针对M1优化的软件,并不能将M1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关于“性能”最好的注解,光有硬件还不行,硬件的效能需要软件去发挥。摄影机本质上也是台电脑,这台电脑的工作就是接收并处理影像传感器送来的数据,然后把处理好的数据打包成视频文件。

所以,跟苹果M1一样,摄影机在上市之后也会有一个“软件优化”的过程。经过逐步优化之后,摄影机的最佳性能才能最终发挥出来。这个优化过程就是“固件更新”。举个例子,现在渐入佳境的索尼威尼斯,在2018年我们刚拿到的时候,它既不能拍6K也不能拍ProRes,而且一些按键按下去没反应。但随着几个版本的固件更新,它变得越来越好用,甚至某些方面超越了艾丽莎。另一个例子就是最近刚更新的艾丽莎Mini LF的7.0版固件,这版固件让Mini LF终于能拍S35了。是的,你没看错,大家用Mini LF一年多都不能拍S35的。

之所以说这些,是想科普一个观念,就是当我们面对一台新款摄影机的时候,它当下的表现其实远不是它“最优化”的样子,越专业的摄影机越是如此。所以本章讨论的EDGE性能,仅是基于我手上这台EDGE的固件版本,以及官方已经明确的指标。


屏显界面


上面说摄影机性能是通过固件来发挥,那么固件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就是屏显界面(OSD)和菜单。我手上这台EDGE固件版本是6.5.97(测试版,非正式版)。我们先看下EDGE的屏显界面。

在专业摄影机里,屏显界面有两种主要风格,一种是阿莱风格,一种是RED风格。阿莱风格是四边显示参数,RED风格是上下显示参数,我觉得没有优劣之分,只是风格不同。索尼威尼斯也是阿莱风格。


图  |  MAVO LF屏显界面。



图  |  EDGE界面。顶部参数从左到右是:帧频、快门、ISO、ND值、白平衡、当前LUT。



底部是:当前素材号、待机/录制、A/B为存储卡及其剩余时长、时码(TC)。
左边竖栏从上到下是:画幅(FF)、分辨率(4K HD)、编码(ProRes 422HQ)、电源电压(这个图是接DC的、如果用电池会有电池余量显示)、核心温度(56.5℃)。
右下角是音频区。XLR是卡农输入,对应声道1和2;BI代表机身麦或者3.5mm插口接入麦,对应声道3和4。


上面两张图对比了MAVO LF和EDGE的屏显界面。MAVO的屏显参数只在屏幕上下,EDGE的屏显参数用到了四边,而且EDGE的屏显跟威尼斯和艾丽莎的风格非常像。对于熟悉艾丽莎或威尼斯的摄影师,能非常快地适应EDGE的屏显。

由于增加了左右两边参数显示区,因此EDGE能显示的参数种类增加了不少。现在右边栏还只有录音电平显示,相信未来在右边还能增加一些新参数


菜单细项


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EDGE和MAVO LF的菜单项,看下EDGE菜单功能的变化(仅对当前固件6.5.97)。


图  |  拍摄项。EDGE延续了MAVO的基本功能。



图  |  取景项。EDGE也延续了MAVO的基本功能。



图  |  回放项。两者也相同。



图  |  网络项。EDGE增加了码流大小设置,便于推流业务使用。


EDGE对网络部分的硬件做了比较大的提升。不仅强化了之前MAVO已有的WIFI功能,而且还增加了对5G移动网的支持。网络方面更多的应用也会在未来的固件版本中体现出来。


图  |  设置项。保持了MAVO的基本功能。其中风扇控制有所变化。上一章我们讲过EDGE的散热系统跟MAVO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因此风扇工作方式也会不同。



图  |  同步项。基本相同。


经过以上主要菜单项的对比,不难看出EDGE初版固件的功能跟MAVO是非常接近的。对于EDGE这种全新的硬件平台,初版固件的首要目标是稳定性,而不是性能发掘。本文第一章就提到摄影机的两个核心要素:画质、稳定性。只有稳定了,其他的性能才有意义。更多的新功能和性能发掘,相信会在未来7.x或8.x固件上体现出来。


录制分辨率



图  |  全画幅(FF)下的可选录制分辨率。(固件6.5.97)


上图可见,目前测试版固件在全画幅下仅支持到8K DCI (8192x4320),这就说明EDGE的性能还未开始释放。未来至少会支持片门全开(Open Gate),EDGE片门全开的分辨率是8192x5456。我非常期待EDGE片门全开的表现。

至于最高帧频,目前官方说是8K Wide 75fps。未来有所突破也未可知。


高光档位



图  |  高光档位。


高光档位是卓曜摄影机一项非常好用的功能。这方面卓曜考虑得比艾丽莎和威尼斯更贴心,必须点个赞
支持 0 反对 0 回复 举报
作者  |  梁湛


第四章  总结·期望


在试用EDGE一周后,卓曜技术员询问我使用EDGE的情况,以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我说了一些固件方面的情况,对于硬件,我当时的回答是,硬件完全超出了预期,因此还没来得及产生任何意见。之后我又问用过EDGE的小伙伴的使用感受,居然都回答说用了EDGE就不想再用MAVO LF了。我说,你们能不能把喜新厌旧表达得委婉一点?他们说,不能。

总结


前面三章我已经对EDGE各方面的表现做了简单介绍。作为总结我就采用最直观的打分制。不过还是要强调,以下打分只代表我自己以影视项目为主的应用所产生的评价。

外观  ★★★★★
外观指的是摄影机外在观感的综合评价。包括工业设计、体积、重量、功能组件布局、材质、做工等等。其中有客观的层面,比如体积重量材料。也有相对主观的层面,比如工业设计就属于个人审美的范畴。这项我和公司小伙伴都一致给满分。

功能  ★★★★★
功能是指摄影机“功能全不全”。功能方面我在第二章里讲得比较详细了,EDGE作为一体机这项是妥妥的满分。功能上它不但做到了“人无我有”,而且还做到了“人有我有俩”。

性能  ★★★★★
之前的功能项是“功能有没有”,那么性能指的就是“功能强不强”。性能的内容在第三章里谈到了。对于我们以影视项目为主的团队,EDGE作为A组机是能胜任的,因此这些也给满分。

画质  ★★★★★
画质在前三章都没有提及,这里简单说下。我们看画质的方法很简单,随便找几个光比大的室内室外,拍几条素材,然后扔进达芬奇扒一下曲线。只要是在摄影组干过几年活的小同学,就能一眼看出画质大概在什么水平。另外也跟大家分享个行业小秘密,关于机器画质好不好,我们摄影师说的是不算数的,知道谁说了算数吗?是调色师!就像食材好不好,采购说了不算数,要厨子说好才行。崔巍老师对EDGE画质的评价是“炸裂”,所以满分。

稳定性  ★★★★★
稳定性是指机器在各类操作情况下,是否出现宕机、反应延迟、或者莫名其妙的幺蛾子。经过几周试用(其实是不停折腾),我对EDGE的稳定性可以说是相当满意。刚拿到机器时我们没有说明书,就是凭经验进行各种组装各种插拔,其中有些操作并不规范,然而EDGE一次宕机都没出现过。这让我很惊讶。因为MAVO LF在固件6.5之前的稳定性其实挺呵呵的,我们也是经过一段时间才摸清MAVO的“脾气”。相比之下,EDGE真是太耐操了。

操控性  ★★★★★
操控性指操作设置等人机交互类的用户体验。这项其实有点主观因素。因为我之前有用MAVO的经验,所以上手EDGE非常快。EDGE的操控设计相对MAVO而言实际上是简化了,例如取消了MAVO那种“多用途烧脑按键”。加上EDGE的操控设计采用了主流摄影机的“行业通行标准”,所有按键操控逻辑清晰明了,“按钮难找”或“误操作”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功耗  ★★★★★
功耗就是常说的机器“吃电情况”或“续航能力”。官方标称的EDGE机身功率为32W。我们用PD150电池(150Wh)加5吋屏,连续拍摄8K ProRes422HQ素材,电池耗尽前共拍了2个半小时。如果是日常拍摄,一颗PD150顶个大半天没有问题。这个功耗水平在专业级机器里很出色了。

配件  ★★★★☆
配件指的是摄影机必须用到的储存卡、卡口、电池、机载监等周边器材。储存卡在第二章讲过了,非常棒。其他的配件基本上跟MAVO的通用。其中我不满意的是PL卡口的材质,当然这PL口是沿用MAVO的。专业级PL卡口接触面都要求是不锈钢,但这款PL口不是,因此期待有新版PL口发布。新出的EF卡口就很好,前后口都是不锈钢。

附件  ★★★★
附件指的是机笼提手之类的RIG件。新的EDGE手提附件很漂亮。但说实话,卓曜官方的摄影机附件种类太少,能实现的功能组合也很有限。比如我们就一直很想有个5吋屏的折叠附件,让5吋屏像阿莱艾米拉的屏幕那样做水平折叠。

   外观  ★★★★★
功能  ★★★★★
性能  ★★★★★
画质  ★★★★★
稳定性  ★★★★★
操控性  ★★★★★
功耗  ★★★★★
配件  ★★★★☆
附件  ★★★★



以上就是各项总结的打分。但还是要再次强调这仅是我个人的评价。每位摄影师的个人情况和业务情况都不一样,当你面对一款新摄影机时,要多看不同人的评价,多看不同项目的素材情况。然后更重要的是,你要亲自上手操作,甚至要在实际项目中去测试机器,你才能全面了解机器的真实情况,也才能判断“这是不是一台适合自己的机器”。


便携套装


以下是我们针对EDGE体积重量的特点做的一些便携套装的搭配测试,供大家参考。


图  |  肩扛专业装。EDGE+新款上提手+莫孚康肩扛套件 。这个组合可用于团队类型的拍摄,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增加无线跟焦、时码器、话筒等附件。



图  |  肩扛专业装加上镜头和七七八八附件整体重量不到20斤。妹纸也能轻松应付。



图  |  手提专业装。EDGE+PL口+PD150电池+7吋屏。上手提是MAVO的旧款配件。这款旧手提的前部有空间装屏幕,新款手提就不能这么装屏幕了。



图  |  手提专业装 (PD150电池) 拍摄续航约2小时。



图  |  扫街专业装。EDGE+PL口+PD75电池+5吋屏。拍摄续航约1小时。



图  |  扫街通用装。EDGE+PD75电池+EF卡口。EF卡口有海量用户基础,是通用性最好的卡口。卓曜的新款EF卡口设计和做工都非常不错。



图  |  能装索尼E卡口是卓曜KineMount万能卡口的一大优势。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转接环把大部分照相机镜头装到EDGE上使用。



图  |  扫街轻便装。EDGE+4S电池(BP-U)+5吋屏。卡口为E卡口,镜头为徕卡M口镜头。



期望


这一部分是开脑洞的,大家看个乐。

EDGE已经是台非常令我满意的摄影机,但作为以影视项目为主的团队,我们还希望EDGE能向前再进一步,增加一个“影视版EDGE”。既针对影视团队,也针对租赁市场。

我认为影视版最需要的是“固定PL口”。KineMount是非常好的万能卡口,上面大家看到,它甚至能装E卡口,经典的徕卡M系镜头你随便用。但对于影视团队,我们永远都只用PL(偶尔LPL)。也就是说,我们的机器装上PL口之后,就不再换其他口。这不仅没发挥KineMount的作用,还让KineMount还成为一个安全隐患(因为影视器材经常借来借去,万一有人不慎带电拆装卡口,非常容易损坏机器)。因此,针对影视行业的特点,影视版可以做类似艾丽莎那种螺丝安装的“固定PL口”。这样我们自己用得安心,租赁公司也不用担心卡口出问题。

另一项影视版需要的功能,就是SDI的4K素材输出。不过这可能就需要内部硬件升级了,但这是行业趋势,还是应该有。

再一个是ProRes的MXF打包,这个可能相对简单。相较于MOV打包,MXF的功能性和拓展性更好,很多专业后期流程未来也会侧重开发对MXF的支持。所以影视版应该增加对MXF的支持。

以上虽然是开脑洞,但从EDGE真机与发布会的渲染图对比,你会发现,EDGE真机跟渲染图几乎没有差别,甚至连附件渲染图也跟后来的实物几乎一样。这就说明,他们在2020年发布的时候,机器就已经基本上做好了。或者这么说,EDGE项目可能在MAVO还没上市的2017年就已经开始做了。所以我期望的影视版甚至想不到的一系列什么什么版没准儿早就有了嘿嘿。

看到这,是不是觉得厂长有点深不可测呢?

好了,《EDGE上手记》全部内容到这就结束了。非常高兴卓曜做出了EDGE这么好的国产摄影机,我们中国影视业应该大力支持卓曜这样的影视科技企业。最后,感谢厂长让我试用EDGE,也感谢各位同行阅读。

支持 0 反对 0 回复 举报